close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謂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生往生。

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一〉     何謂至誠心?誠者真實之義,至誠心即至真實之心。即第一義真如心也,就是證悟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依止此真實心,捨去種種虛妄想、顛倒想,此即是發起了至誠心。

〈二〉     何謂深心?深心即是深重心,即是不退心。決定不退轉於菩薩道,有堅固的菩薩種性,樂於行菩薩正道之心,即是深心。樂於修學六度波羅蜜之心即是深心,也就是樂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倂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是佛道之修學,當緣熟證悟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後,於理上可離一切無明相;但事相上面、境界上面還不行,仍須悟後起修。修什麼?就是修行菩薩正道,就是修行六度波羅蜜。藉由至誠心、深心的發起,樂於行菩薩道,可漸次圓滿佛道。

〈三〉     何謂迴向發願心?大慈悲心是也!前說樂於求佛道,但是求佛道要作什麼?就是為了度無量眾生。因為無量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師長親友,不忍他們長劫輪迴受苦,所以迴此向彼,將發菩提心修行菩薩正道之一切善法功德,拿來作為將來度無量眾生之用;因此發願生極樂世界,速證無生法忍,得大智慧、大神通,廣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迴向發願心。

佛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也就是佛弟子想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他發起世俗和勝義菩提,心樂於修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就能生起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必定可於阿彌陀佛國淨土上品上生。

因此念佛人若想提昇往生品位,應該要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種法上去努力。因為上品三生,都被此三法所含攝的緣故。念佛人要如何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用功精進呢?

〈一〉     發菩提心:念佛人要發菩提心,需尋覓真實善知識,依止真實善知識。真實善知識必須是有證量,有智慧,有悲心,有方便善巧,能施設種種修學次第,讓念佛人快速於一、二年內即可建立三乘菩提的正知見:瞭解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的各種解脫知見。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觀行斷我見。真實善知識能傳授念佛人念佛功夫的提昇轉進方法:如何從散心念佛提昇轉進為定心念佛,再提昇轉進淨心念佛。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修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如何熏習菩薩種性。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藉由念佛親見自性彌陀,證悟法界實相,解第一義,如何發起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等等。

〈二〉     行菩薩道:念佛人希望能上品往生,必須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能自己覺悟,也能覺悟眾生。想要覺悟需要智慧,多讀誦受持大乘方等經典才有智慧,多依止真實善知識才有智慧。如果只在消災、超薦、拜懺種種法會或救濟貧困病苦上用心,是能夠有人天福報,但沒辦法成就菩薩覺悟之道、自覺覺他。又菩薩也是大道心的眾生,世間善法、聲聞道、緣覺道皆是小道,佛菩提道才是大道。願意去探討、請問佛菩提道及十信位、三賢位、十地、等覺、妙覺的內涵,以及樂於修學,才是大道心的眾生,才是行菩薩道。

〈三〉     大慈悲心:念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本來就是為拔濟眾生苦而發心行道。為何能夠如此?因菩薩有大慈悲心,但慈悲心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須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觀行,接受眾生就是無量世來的父母、師長、親友,瞭解眾生一直有三苦、八苦的逼迫。信受眾生長劫於三惡道受苦,如佛所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即使暫得人身三善道受樂,很快又因無明、煩惱造業,而下墮三惡道。因此確信眾生於三界中,

     猶如火宅,身心受苦無量,故菩薩願意發起大悲心,拔濟眾生苦。所以念  

     佛人需多多熏習、多多長養慈悲眾生的心,有了大悲心才容易跟極樂世界  

     上品往生相應。

又為何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慈悲心三法,必定能上品上生極樂世界呢?這是什麼道理事?此三法即是成佛正因,十方諸佛皆因發菩堤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此三法而度無量眾生,以此三法而成就佛國淨土,以此三法而成就四智圓明、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百千三昧等功德。因此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必定能上品上生極世界。

又此三法收攝則為一心,此一心就是眾生心,也是菩薩心,也是佛心。即是人人本具的第八識如來藏心,生佛平等的真如心,此一心就是真菩薩心。

念佛人因如理、如法修行念佛法門,使此心種子漸漸清淨,遠離了無明煩惱,生起智慧相;遠離了我愛,生起平等相。因為智慧而行菩薩道,因為平等而起大慈悲心,悲智二法皆是依此菩提心體而現起之清淨妙用。眾生雖有此菩提心,無奈常被無明所覆、貪愛所障,只能現起染污的不清淨之用;即是三界六道,即是貪瞋癡等。因此念佛人發菩提心,可起清淨用,生大悲心,行菩薩道,眾生則是昧於菩提心而生死輪迴。因為此心即是佛心,所以說念佛人發菩提心可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

又觀世音菩薩有言:「大悲神咒陀羅尼相帽是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

若念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起大悲心,則可悲智雙運,能與大悲神咒陀羅尼相應,能與   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些善心相應,因此說念佛人發菩提心可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

此外,念佛的真實義,念佛人也應明瞭。佛者理事圓滿、福慧兩足。佛在理上即是自性清淨心、真如理。念佛即是念真如心,心念念中依止真如的平等性、無為性〈無漏法即是〉、無染著性、無雜亂性、無見取性,捨去種種貪、瞋、癡等妄想顛倒。佛在事上即是大悲心,拔濟眾苦。念佛即是念大悲心,心念念中依止菩薩道,修三學六度,廣度無量眾生。念佛人依理行事來念佛,自得福慧兩足圓滿。所以念佛絕對可以消罪障,念佛絕對可以轉凡心,正確的念佛絕對可以上品上生佛國淨土。

以上略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道理。即是念佛人不捨聖道門,依止真實善知識,學習三乘菩提的正知見;修學念佛三昧,求證自性彌陀,熏習菩薩種性,發菩提心至誠無邪;起大悲心迴向發願,生極樂速證無生,拔濟眾苦;行菩薩道深心不退。如此必可於命終之時上品上生,如《觀經》所言: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顷,往生彼國。生比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姊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第三福為加修行福:即發大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悲智雙運,以此功徳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可得上品下生或上品中生或上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第二福為加修戒福:即受持種種佛戒,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可得中品中生或中品上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

提昇念佛往生的品位,必須建立在三福淨業的基礎上。

第一福:即修世間善法,因為有此福,臨命終時得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因地時的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可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裡面所提到的一心求生念佛法門,這個也跟繫念思惟念佛有相關。在《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裡面有說中輩、下輩生人,下輩就是三輩生人裡面的下品往生的人。經文中是這樣說:

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

這裡說的是屬於下品往生的有緣眾生,因為是下品往生,都是造惡業、造罪業的少善根福徳的眾生,他們如果想往生極樂世界,由於在世往往都沒有因緣修集種種的布施、修集種種的善根福徳;他們沒辦法去燒香、散花、燃燈來供養三寶,也沒辦法懸掛種種彩色的幢憣,或是作種種的法會來度化眾生,也沒辦法起造佛塔、舍利塔讓眾生來禮拜供養,也沒辦法布施飲食給沙門,來修集種種的福徳資糧。而他又想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要怎麼辦?經文上面說,他若有因緣得以聽聞這部經,『當斷愛欲』,就是要暫時斷除愛慾,對男女情愛不貪戀愛慕,要趕快生起慈悲心、生起精進心,然後行忍辱行,不當瞋怒;然後受持八關齋戒,使身心清淨。能夠這樣的話,要「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這裡講說要一心想著,要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來想念、思念、憶念,同樣是繫念思惟的道理;然後一直想沒有離開過;經過十日十夜,就能夠在未來壽命終了時,順利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一心求生念佛法門,也跟繫念思惟有關。

同一部經的經文又說:

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彌陀佛國。

這一段經文說,像剛剛一樣十日十夜一心想著要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能夠這樣做,我釋迦牟尼佛,就會慈悲哀愍,讓你在將來捨報的時候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祂幫助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有時候是因為其他佛或大菩薩因慈悲眾生,施設種種方便,當因緣成熟時,就如同此經所說,由釋迦牟尼佛或大菩薩們幫助你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接下來還有一段經文,它是這樣說:

有空閑時,自端心意,念身作善,專精行道,十日十夜者。殊使不能,……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婦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往生其國。

這裡講,如果前面那個十日十夜一心想著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專精行道你做不到的話,可是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你要怎麼辦才能順利往生?因為有些眾生他世間事務比較繁忙,或因為自己的心多妄想、多煩惱,無法十日十夜來專精行道,可是他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有什麼辦法?這一段經就說:那也可以!但是你必需一日一夜來努力用功;在這一日一夜中,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也就是要斷絕世俗的雜念,去掉種種世俗的煩憂,然後不掛念家事,不跟婦女同床,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面要斷除男女情欲。這樣一心齋戒,就是受持八關齋戒使身心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在這個一日一夜當中要一心想著,要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樣一日一夜一直想而不中斷,那這樣臨命終時也能順利往生。

所以這一部《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裡面,所提到的一心求生念佛法門,這個也跟繫念佛有相關。

《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一向專意及十念求生、一念求生念佛法門,跟繫念思惟念佛也有相關在《無量壽經》的卷下有說:

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這段經文提到下輩者,就是這些造惡業的眾生,他們少善根福德,可是又想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話,要怎麼辦?當發無上菩薩心腸之心,就是要發這一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這樣的四弘誓願,然後還要發願去極樂世界那裡跟佛學法修道,求明心見性以後回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這個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會有兩種情形:

第一種,如果能夠的話,你就一向專意;一向專意就是說你一心想著一件事,心中不懷疑。想什麼事呢:「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也就是要想念無量壽佛,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想著直到命終。這是第一種情形,這樣就能夠順利往生。

第二種情形,就是有的人沒辦法一直想著,因為他要忙很多的事,或是他的心比較散亂、妄想比較多,沒辦法。那佛在這裡又說第二種方式:如果做不到一向專意的話,乃至十念就好;就是說你最少要起十個念頭,具足十個念頭,想念無量壽佛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也能順利下品往生。

《無量壽經》同一段經文下面又說: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這是第三種情形,也就是說前面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如果偶而聽到人家說比較深妙的佛法,在講明心見性的法或是講第一義經典的法;那你聽聞以後能夠「歡喜信樂、不生疑惑」,能夠生起歡喜心,樂於相信而不會懷疑。若能這樣的話,這個人乃至一念,乃至只要生起一念,想念無量壽佛,然後以至誠心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有怎麼一念來想著無量壽佛,然後以真實誠懇之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也會好像睡著作夢一樣,在夢裡也會看到無量壽佛;這時後他就能夠想起念佛求往生的正念,也能夠跟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了。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裡面也有提到十晝夜一心求生念佛法門,跟繫念思惟念佛也有相關。

在《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上面也有說:

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繒綵、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這裡也是一樣說下品(下輩)往生的人,這些造業的眾生如果想往生如果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要繫念思惟,心一直想著念著「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想念著「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一直想而沒有離開過,持續十個晝夜,雖然沒有修集過什麼福德,那這樣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大阿彌陀經》卷上有一段經文說:若有眾生,聞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歸命,稱讚不已;隨其志願,必生其剎。

這裡說如果有眾生,聽聞過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等種種的功德,然後日夜歸命、稱讚不已。只要你能夠不斷的以種種言語、偈頌,稱讚阿彌陀佛種種的功德,稱讚完就歸命阿彌陀佛,歸命玩就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然後這樣一日一夜不中斷的重複,稱讚、歸命、然後發願求往生,這樣一日一夜不中斷,這樣也能夠在未來捨報時順利往生極樂。也就是說你要思惟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光明,把它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來稱讚;思惟種種威神或是思惟種種功德,把它們也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來稱讚。

當每一小部分稱讚完,就歸命阿彌陀佛,稱讚完就歸命阿彌陀佛,然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不斷的重複修行一日一夜,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裡講的稱讚、歸命、發願,也都是跟繫念思惟有相關。

此外有人雖然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是胎生,叫作邊城胎生。這是因為這位念佛人,在世的時候雖然修學種種的功德善法,也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可是後來卻有懷疑的心、有後悔的心,在心中懷疑:種種布施、種種的善法修學,未來世是否有福報?懷疑是否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懷疑是否真有人能往生此清淨佛國?懷疑大乘經典所說甚深微妙之法,後悔他在三寶上面所做的種種布施。雖然爾後也陸陸續續還有念佛求往生的心,可是往往暫時相信,暫時不信。就是有時候他相信就念佛發願求往生,有時候不相信就會懷疑、後悔,他的心志、心意始終是猶豫不決,猶豫不定。

那這一種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佛也會化現在他的面前讓他看到,這時候他雖然嘴巴不能夠說話了,可是他的心仍然是歡喜的。因為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所以會慚愧,會懺悔他所生起的懷疑的心、或是後悔的心;也因為懺悔的關係,他也能夠跟隨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

可是他只能夠生到邊地七寶城中,所以就叫作邊城胎生,不能夠生到佛前。雖然是邊城,也是很殊勝的,那裡跟娑婆的忉利天官是一樣的廣大殊勝;只是在那裡一時沒辦法離開,必須待在裡面一段時間,只能夠看到佛光,可是見不到佛、也見不到菩薩、也見不到聲聞,也沒辦法聽聞種種的經法,那這個就叫作邊城胎生,都是因為心中懷疑所致。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絕對不能夠後悔,也不能夠懷疑,因為『釁是道元功德母,能夠長養諸善根。』也就是說有信的話,才能夠生起種種的功德善法;尤其是念佛法門,必須要有絕對的清淨信、絕不不懷疑的信,才能夠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

念佛法門可以各種知見,推求、判斷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之功德,進而心得決定,不懷疑。這個法門是可以起信的念佛法門。

此外有人說:「經中有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不是很容易就薴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因為佛恐怕眾生曾聞佛說過「下品往生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他說法教令念佛,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就想:「那我現金壽命未禁,還可以玩樂放逸。」為遮止此過失,故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因為淨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平時對念佛法門已有信願行;也因平時修行念佛法門,已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必可順利往生淨土。

所以念佛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是再這一生即可成辦,大家不需要擔心;應該努力的是:如何讓往生的品位可以提昇?而努力精進修行解脫道與佛提道!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九品往生[品位]
    全站熱搜

    師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