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智慧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 新智慧語{之二}會賺錢不是本事,會存錢才是王道!
  2. 克制欲望,不然對不起身體為你辛苦工作!
  3. 節儉是為後半生的幸福!
  4. 要學習存錢,不要太浪費!
  5. 放下!就是得大解脫!懺悔!就是對錯誤負責!
  6. 修養自己,才能治理外物!
  7.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8. 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9. 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
  10. 修行就是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11. 佛教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逺,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以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
  12. 修學的基礎是三福,持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
  13. 一心安定而平治天下,一心安定而萬物順服!
  14. 會帶災難的往往是最親近的人,包含有夫妻、朋友!
  15. 現在人都是外貌協會,內心和品德優良才是當人最重要的卻不知!心經上所說眾生無明,無無明明盡!
  16. 修行人先要閉口為初步法則,才能當佛,切記初步法則!
  17. 口業是修行人必須要戒的,不聽不語不看三個身口意業為法則,當佛菩薩摩訶薩的基本原理要做到!才能成佛!
  18. 人生最大解脫就是放下!放下得大自在!
  19. 人生一切有形的都是假的,都帶不走!只不過來走一趟修行的路,修佛菩薩解脫生死輪迴之苦!
  20. 過份的心軟就是白痴,因為給人造惡業,後果自己也要承擔!所以要有佛菩薩的智慧人事物!
  21. 欲望和衝動是影響命運主要原因!
  22. 自我反省和自救才能改變命運!
  23. 人~心碎和心累  佛菩薩~心喜和心甜!因為了解自己是這樣就要看破人放下人~因為人會讓心~心碎和心累,跟著佛菩薩~因為佛菩薩會讓心~心喜和心甜!
  24. 懺悔才是智慧,因為自己有過錯沒有改,會再重倒覆徹,會再受苦只有懺悔和改過自新才是自己人生的勝利者!
  25.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結婚'首要先認識自己開始才能知道!要知天命'孔子說五十知天命'要這個歲數知道就來不及'因之前遭受身心靈疲憊'錢財耗損'這些需要修心懺悔和改過才能癒合!
  26. 當家庭主婦除非是身體很強健和修養很好'不然這個身份是無法勝任的!所以要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如不行千萬別結婚'不然害自己又害人到離婚下場'要三思而後行!
  27. 人開悟才會愛自己'懂得懺悔'懂得想要什麼'懂得過生活'了解真假'學佛的智慧'生命的真諦!
  28. 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辛苦]
  29. 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你會活的很[疲累]
  30. 如果你的生活以[愛情]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傷痛]
  31. 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為中心,你會活的很[苦悶]
  32. 如果你的生活以[寬容]為中心,你會活的很[幸福]
  33. 如果你的生活以[感恩]為中心,你會活的很[愉悅]
  34. 人有二條路要走,一條是[必須走]的,一條是[想要走]的。
  35. 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開的人;沒有不能修的心,只有不肯歇的妄。
  36. 無染不住,知足常樂,否則擁有再多也不會幸福。
  37. 實現真正的自我,不是成就一世功名’而是迴歸西鄉蓮邦。
  38. 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不適看他能否駕馭別人,而是看他能否駕馭自己,
  39. 任浮世蹁繾,我自清淨;任外界擾擾’冰心如玉,
  40.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生活如果都是兩點一線般的順利,就會如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只有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悲喜哀痛七情六慾全部經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和了解生命的真相!
  41. 有人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42. 只要我們想到了就要對自己說,我可以,我一定行。勇於對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的格局,承擔失敗,吸取缺點,重頭再來。
  43. 如果你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那你只能望洋興歎,遺憾終生。
  44. 「病是吃出來的,健康是走出來的,禍是說出來的,煩惱是想出來的。」
  45. 過去不雑,未來不憂,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和自在。
  46. 幸福是指標,轉念是方法,學會駕馭思緒是一生必修得到功課。
  47. 何謂「五濁」,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等這五項。
  48. 古賢有云:『人成即佛成』其意即是指『人格圓滿,才能成佛之可能也』。

49.人生四則:

1.別擔心,一切都會好的。

師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負擔得起得起獨自生活的成本,人們甚至為獨處找出了越來越多的好處,獨處能夠為自己營造出獨一無二的創作空間;獨處能讓人對外界的感知更加敏銳,更樂於感知外界;在某種層面上獨處甚至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獨自一人生活,與自己共處。

他們沒有選擇傳統的家庭結構,而是選擇自己創造獨立的家庭。

師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